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3日訊 記者獲悉,即將于4月22日在京召開的“2015年國際食品安全大會”,目前已確認出席大會的國內外知名食品安全專家已達50余位,他們將在培訓班、大會報告、專題等環(huán)節(jié),以自身經驗與同業(yè)分享食品安全的最新研究。
據(jù)大會主辦方之一的,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食品安全作為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已成為食品科技界與產業(yè)界共同關注的焦點。據(jù)2011—2014年四年的輿情顯示:2011年關注方便食品與非法添加。2012年 關注標準與過程控制。2013年關注原料污染與惡意造假。2014年關注微生物污染、原料安全與食品摻假。食品安全及日益提升的環(huán)保問題,已成為決定中國食品工業(yè)企業(yè)的兩大命門。而由此延伸的全產業(yè)鏈安全、食品安全風險交流、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構建成為2014—2015年食品安全的三大熱點。
2015年國際食品安全大會上,來自全球的食品安全權威專家與企業(yè)家將共同圍繞“構建安全與健康的食品產業(yè)鏈”的主題,直面 “三大熱點”,為探討有效推動食品產業(yè)發(fā)展凝心聚力。
風險前移 關注全產業(yè)鏈安全
“著力加強源頭治理,強化過程監(jiān)管,切實保障‘從農田到餐桌’食品安全!笔侨涨皣鴦赵恨k公廳印發(fā)的《2015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的主要內容之一。作為助力保障全產業(yè)鏈安全的有效工具——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將無疑成為2015年輿論關注的熱點。
本次大會專門設立了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培訓班以及專題研討,邀請國際食品科技聯(lián)盟國際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共同主席、歐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帕特里克?沃爾教授、國際食品科技聯(lián)盟國際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共同主席、明尼蘇達大學泰德教授、歐洲可追溯研究所米奧德?拉格教授、全球食品可追溯中心主任威廉?費舍爾博士、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偉院長、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孔洪亮主任、中國農業(yè)大學任發(fā)政教授、中國農業(yè)科學院魏益民研究員等專家將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的相關問題進行全面分析、透徹解讀。澳大利亞海洋科學咨詢公司主管弗里西亞?高博士在分析澳大利亞如何提高公眾對食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信心時認為,自2003年發(fā)布《澳大利亞新西蘭食品標準法典》后,已經有580例食品召回的案例,這也對食品產業(yè)的質量保證體系形成考驗。
與此同時,2014年,作為非工業(yè)食品的餐飲業(yè)也首次被推上了食品安全的風口浪尖,全年多次受到中外媒體的輿論關注,反映出食品安全正在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產業(yè)鏈安全與過程控制。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對于整個食品產業(yè)鏈的安全控制,遠比終產品的檢驗更加重要。在“食品產業(yè)鏈安全與管理”專題,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陳君石研究員、中國檢驗檢疫科學院食品安全所所長儲曉剛、中國烹飪協(xié)會副會長馮恩援、國際食品科技聯(lián)盟的相關專家等國內外權威專家以國際化視野來探討全球食品產業(yè)鏈的安全保障。
風險交流 加大公眾科普
關于食品安全風險交流,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陳君石院士曾說:“風險交流仍然是中國食品安全的一塊短板。新媒體利用所謂的食品安全事件進行炒作,嚴重誤導消費者,政府往往受到很大壓力。如何正確引導輿情,開展科普宣教,是政府必須面對的難題。”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發(fā),致使消費者對我國食品企業(yè)的信心大打折扣,造成這種尷尬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缺失。
美國農業(yè)部經濟研究局經濟學家弗雷德和食品安全經濟學家桑德拉指出,食品安全問題通常發(fā)生在處于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的社會中,如21世紀的中國。美國以及英國在19世紀也曾面臨過食品摻假、銷售死禽肉制品以及受到污染的牛奶等食品問題。所以,通過對美國食品產業(yè)、政府、司法制度,以及新聞媒體在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的案例分析,使中國可能借鑒美國的經驗,達到食品安全助推產業(yè)發(fā)展的目的。
此外,加大公眾科普,填補科學家與消費者的認知差距,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解讀食品安全問題,讓消費者“豁然開朗”,亦是當前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重要內容,本次國際食品安全大會設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案例分析”專題會議,與政府相關部門、科學家、媒體人以及企業(yè)代表一起分享風險交流的成功經驗。大會擬邀請國家食藥監(jiān)管部門的相關負責人以及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相關專家、前美國國務卿科技顧問、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榮譽教授尼娜?費多羅夫女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食品局前副局長大衛(wèi)?艾奇遜、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澳大利亞海事學院高級研究員弗里西亞?高教授等權威專家會同部分企業(yè)代表共同就國外內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部分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和討論。
標準體系 基本完成構建
食品安全標準制定是全面推進食品安全法治化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2014年,全國衛(wèi)生系統(tǒng)完成228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整合和68項新標準的制定公布,根據(jù)國務院食品安全重點工作要求,衛(wèi)計委在今年食品安全的重點工作部署中,將2015年完成標準整合工作任務,以基本建成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排在了首位。
由此,自2008年起開始的清理工作,將在2015年完成答卷,也被業(yè)界期許為盼望已久的“標準年”。以確保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為宗旨,并在以風險評估為基礎,借鑒國際科學管理經驗,鼓勵各方積極參與的工作原則基礎上,形成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將可基本解決標準的交叉、重復、矛盾問題。有專家指出,這也是七年來最具科技內涵的基礎工程的成果。
配合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建設,自國際食品安全大會籌建之初,主辦方既關注食品安全標準這一熱點,不僅多次召開相關主題的培訓班、每屆大會也均聚焦此專題。為跟蹤食品安全標準進展和宣貫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受到與會代表好評。
2015年大會期間,食品標準清理專家技術組組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助理王竹天研究員將對2015年中國食品安全標準建設進行解讀。同時,在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安全標準技術分會承辦的“食品安全標準與檢測技術”專題上,國內外專家將圍繞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與應用、食品包裝材料系列標準進展等與業(yè)者進行交流。同時,來自知名企業(yè)和監(jiān)管一線的專家也將就食品安全法規(guī)所面臨的技術問題,以及檢測新技術等進行研討。同時,為配合標準清理,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牽頭承擔的食品工業(yè)用植物蛋白、沖調谷物制品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項目工作組,也將于會間召開會議,討論標準關鍵技術指標等內容。
|